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建设者国庆节依然坚守岗位

时间: 2024-04-16 作者: 成功案例

  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(记者 孙晓胜)“鸟巢”工地混凝土工李垂芹的国庆愿望是去广场看花,拍几张照片。但10月1日这天,他仍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。同李垂芹一样,“鸟巢”工地的5000余名建设者将在繁忙和紧张中度过“十一”长假。

  来自山东菏泽的李垂芹扳着手指算算,自己已经在“鸟巢”工地干了一年多,但北京的很多景点他还没去过。“原来想着国庆长假时,找时间去广场照几张照片寄给家里人。但现在工期紧,离不开人。看样子,又去不了了。”

  “选择了‘鸟巢’,就是选择了辛苦和奉献。”对于国家体育场工程建设总指挥、北京城建集团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经理谭晓春来说,这样的节假日加班已是家常便饭。从2003年8月起,筑“巢”4年的谭晓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工地上度过的。

  按工程计划,“鸟巢”将在2008年3月底全部完工。谭晓春说:“发起最后总攻的冲锋号已经吹响,现在是‘鸟巢’工程建设最为关键的时期。”

  据谭晓春介绍,目前施工的重点是机电设施安装、膜结构安装和装修装饰工程。下一阶段还将进行室外石材铺设和环境绿化。

  新华社沈阳10月1日电(记者 石庆伟)机声轰鸣,焊花闪闪,1日上午,沈阳高压成套开关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,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正在为赶制出口的气体绝缘开关设备(GIS)而忙碌。他们自豪地和记者说,企业近年来成功攻克GIS核心制造技术,接连在国际市场中标,打破了少数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。

  GIS是轨道交通牵引动力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国防军工建设的必需装备。在沈阳高压成套开关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控车间内,记者看到,27岁的数控班班长张严利正站在激光切割车床的操作电脑前,熟练地利用英文操作界面,监控着钢板切割,左前方的工作台上,幽蓝的切割火花不停闪耀。他和记者说:“由于要赶制第四批出口的订单产品,最近生产任务特别重,每天要完成10张3×1.5米的厚钢板切割任务,今天全班有一半工人在加班。”

  在另一台轰鸣的机床前,年轻的女操作员陈美,也在聚精会神地查看着电脑操作界面,将一张张薄薄的不锈钢板冲剪出不一样的形状。记者穿过焊接、组装等车间来到总装车间,看到一排排两米多高的GIS柜体整齐摆放,十几名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。他们指着那些英文标牌说:“这是出口产品的特殊标志。”

  全国劳动模范、沈阳高压成套开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英和记者说:“我们是世界上继西门子、ABB、阿尔斯通后第4家掌握GIS自主知识产权制造技术的企业,在国家发改委和省、市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下,企业已被列入国家支持项目,近年来不仅在国际市场屡屡击败跨国巨头,实现出口5000多万美元,而且首台设备应用于南京地铁,已安全运作4年无故障。”

  “光明使者”的国庆节――东北最大发电厂华能营口电厂见闻

  新华社沈阳10月1日电(记者 杨成军)国庆日,举国上下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。记者今天走访了东北最大的发电厂华能营口电厂,亲身感受了这些“光明使者”们坚守工作一线的节日生活,体验着企业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发展脉搏。

  记者步入电厂通向一线车间的“空中走廊”,就听到10多米开外的发电设备传来的隆隆轰鸣声。陪同人员和记者说,这是我国首台国产6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。电厂二期工程共建设2台这样的机组,其中第一台机组已于8月31日整套启动、投入商业运营,第二台机组目前正处于并网调试阶段,届时电厂包括一期工程在内,整个装机容量达到184万千瓦。

  记者穿过高达40多米的汽轮机组车间,来到电厂的“神经中枢”――控制室。专门操控2台国产6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电脑一字排开,电脑前围坐着10多名工作人员。电厂副总工程师许家伟和记者说:原本这个控制室一台机组一个班只需要4个人,但是由于这2台机组是我国的“首台套”,一台机组正式运行刚刚一个月,另一台仍处于调试阶段,所以大家非常关心设备正常运行情况,国庆节期间更是不放心,聚在一起一同研究、解决设备运转时出现的新情况。

  华能营口电厂厂长张彦启介绍,此次投产的发电机组节能减排特点突出。煤耗一下子就下降,设计每千瓦时电力耗煤292克,低于全国中等水准70克,每年可节省标准煤7万吨;每年可比同容量的亚临界机组节约淡水130万吨。电厂在建设二期工程的同时上马了烟气脱硫设施,减少对大气的污染。

  张彦启和记者说,作为东北最大的发电厂,电厂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东北振兴提供能源保障的重大责任。为了确认和保证现有发电设施高效、安全运转,新上马的国产“首台套”6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早日满负荷运营,众多企业员工在国庆假期都坚守生产一线。唯有让源源不断的电力照亮各行各业,才不负人们对我们的“光明使者”的赞誉。

  新华社福州10月1日电(记者 来建强)1日清晨5时,天色微微泛起鱼肚白,福州市环卫工人黄玉珍已经在清扫马路,开始了“十一”长假第一天的工作。

  在闹市中心华林路至五四路2公里多的路段上,路灯静悄悄地亮着,黄玉珍的扫把在地上划出“哗哗”声响。她今年46岁,瘦瘦的中等个头,已扫了19年马路。

  “今天有多少环卫工人像您这样坚守岗位?”黄玉珍听见记者问,没有停下手中的扫把,答道:“3000多人。差不多全市所有的环卫工人都要坚守岗位。”

  “家人能理解您节假日坚守岗位吗?”记者问。黄玉珍说:“我老公也在环卫系统工作,能理解。”“孩子呢?”记者又问。黄玉珍愣了一下说,过去女儿最怕的就是被同学、老师问到父母的职业,“现在女儿都上了大学,也能理解我们。”

  “你们的工作条件这些年有改善么?”记者问。“有啊,市环卫局慢慢的开始为我们配备一些机械清扫车,在市政综合公用建筑中为我们环卫工人配套建了休息所。”黄玉珍还和记者说:“现在市民也懂得尊重我们环卫工人了。”

  “收入方面呢?”记者问。黄玉珍停下了手里的扫把,微笑着和记者说:“这两年,改善最大的就数收入。去年年底,市政府给每位环卫工人月工资加了两百元,今年下半年起,全市环卫工人都有了社保和医保。”

  6时15分,黄玉珍完成了路段清洁,又仔细查街道边角的卫生。坚守节日岗位的环卫工人是城市里最可爱的人,他们用默默的辛劳换来人们走得一路舒心。

  新华社福州10月1日电(记者 涂洪长)今年30岁的吴鹏飞是福建省气象台气象观测科地面组的一名普通观测员,和往常许多节日一样,今年的“十一”长假,他仍然要值4个班,总共24小时。

  小吴的24小时都要在福建省气象台位于乌山顶上的一间小屋子里单独度过,因为观测站的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止,地面组的9个观测员在国庆长假期间仍和往常一样正常排班。“参加工作5年了,每天都是4班倒,大家都已经习惯了”,小吴平静地说。

  因为长期在山顶上一个人值班,小吴的话明显不多。每半个小时,他就从值班室里走到户外的观测站,翻开一个个百叶箱,把种种气象资料抄到本子上,然后录入、传送。山顶上的空气和景色都不错,小吴说,略感难受的就是一个人寂寞了点,不过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,晚上天气好的时候,站在户外看看星星,时间就消磨过去了。

  10月1日这天,吴鹏飞值的是小夜班,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。“因为数据是用于全球交流的,不能有丝毫差错,一定要准时而且准确,一点都马虎不得。”小吴说,每到一个观测时间点,值班室里的闹钟一响,不管刮风下雨、打雷闪电,都要到户外观测,“有时怕被雨淋湿了衣服,光着膀子就出去了。”

  长期的循环值班,使得小吴和同事们的作息时间显得很不规范。“上了一个大夜班之后,白天在家里睡觉,常常惊醒过来,认为自身的值班时间又到了,然后怎么都睡不着了。”小吴说,虽然上班比较辛苦,月收入也才2000来元,但自己当过兵,身体不错,而且自己也喜欢“观云测雨”,慢慢地已经喜欢上这种清静、枯燥而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了。

  “往大里说,我们的工作也算‘心系百姓冷暖’吧?”告别的时候,小吴和我们开着玩笑。

  新华社银川10月1日电(记者 何奕萍 艾福梅)1日上午,记者见到刘顶时,他正在银川市兴庆区的一个工地上拌水泥。虽然外面阴雨绵绵,但穿着单薄的他似乎一点也不觉得冷。

  刘顶今年39岁,来自甘肃省静宁县,说起在外打工的经历,线岁开始跟着村里的人出来干活,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。”刘顶说。

  刘顶每年就回家两次,分别在麦收季节和春节,每次在家待三四十天。家里老母亲和媳妇带着两个孩子生活。虽然舍不得离开家人,但是每年刘顶还是会出来打工。“娃娃上学要学费啊,在家里挣不了几个钱,总不能让他们没学上啊?”

  刘顶和记者说,娃娃都很争气,大的上小学四年级,小的上小学二年级,成绩都很好,总能在班上排五六名。“我们那里有四十几个大学生呢,我也要为娃娃攒钱让他们也能上大学。”

  对于城里人很看重的黄金周,刘顶和记者说“没什么想法”“干活挣钱呗!”“下午可能会早点收工,晚上就出去转转,这也是过节嘛,毕竟比以前好多了。”刘顶憨厚地说。

  在刘顶干活的工地上一共有30几个农民工,大多数来自甘肃。无一例外,他们十一假期期间都选择继续留在工地干活,有的是因为承包了项目,希望抓紧时间把活干完,也有人是因为感觉习惯了假日不休假,干活还能有一定的加班费。

  “习惯了不休息,多干一天活,多挣一份钱!”来自甘肃省平凉市的农民工任堆刚说。

  当记者告诉他们重庆市已经确定把每年的11月第一个星期日定为“农民工日”的消息时,他们并没有像记者想象中那样兴奋,只是说“很好啊!”

  “我们就希望政府能够想办法保障我们拿到工资!辛苦一年,如果拿不到工资,就太气人了!但愿你们能够呼吁一下!”任堆刚代表所有在场的农民工给记者提出了他们唯一的请求。

  新华社三峡工地10月1日电(江时强、李志晖)各司其职的三峡建设者们似乎并未在意,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一天。他们关注的是,如何在工程收尾期继续站好建设岗位,让三峡大坝这条蛟龙早日腾飞。

  10月1日9时,记者来到三峡水利枢纽的“神经中枢”——三峡总公司梯级调度中心,水利枢纽的一系列操作指令是从这里下达的。中心下设的调度部副主任欧阳德和对记者说:“中心人员24小时值班,监测梯级枢纽运行工况,控制三峡机组按预计负荷曲线运行,向三峡实施工程单位发布流域水情气象服务。”

  据了解,三峡水库于9月25日再次开始向156米蓄水,每天出库流量为13000立方米/秒,用以保证15台机组发电,其余上游来水均拦蓄在库内。目前水位已上升到146.28米。

  随时接受梯调中心指令的三峡电厂左、右两岸中央控制室里,工作人员正密切监视着15台70万千瓦机组的各项数据,他们要保证这15台机组近5万个测点万无一失。1日晚,各地国庆华灯初上时,人们可能不曾想到,在世界上最大的电站——三峡电站,有几位值班员正为他们紧张地守护光明。

  电子屏幕显示,截至1日11时,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1928亿千瓦时。这些清洁水电通过国家电网输往沪、苏、湘、鄂、渝、粤等省份。

  10时,记者来到位于横江大坝腹地的三峡右岸厂房。到明年,12台右岸机组将全部安装好。而此时,高40多米、长数百米的厂房掩映在雾霭之中,只有个别维护和清洁人员在堆放有序的机组零部件之间穿梭。

  机电工程部蔡肇斌处长说:“右岸机组安装队伍1日和2日休息两天,3日开始重返岗位。‘五一’至今,这支来自葛洲坝集团、中国水电四局、水电八局等单位的1000多实施工程人员不分昼夜,连续完成22号、26号、21号、18号、25号机组安装。他们太累了。”

  与暂时空荡的右岸厂房相比,位于三峡右岸白岩尖山体内的地下电站厂房里却热闹异常,施工正在紧张进行。这个采用世界一流爆破技术炸出的花岗岩洞里,可放置6台70万千瓦机组。

  厂房建设初期,洞内粉尘弥漫,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施工作业,而随着厂房建设的快速推进,通风条件好转,他们已摘掉了“牛鼻子面具”。来自云南的水电十四局工人郭家方正与工友一起借着灯光注锚杆,保证围堰稳定和机窝开挖部位成型质量。

  三峡发展地下电站监理部引水尾水站副站长桂爱华和记者说:“除了平常工休和春节一天与家人吃顿团圆饭,我们没节假日概念。眼下是地下电站主厂房开挖最后阶段,混凝土和开挖之间作业相互交叉,工程转换快,再加上施工空间狭小,我们正面临施工最艰难的时期。”

  没有鲜花、彩旗、音乐,厂房内只有机器轰鸣和黑暗中的盏盏照明灯。洞外有面横幅上写着“把建设一流工程的努力坚持到最后一秒”。11时30分,这里例行开挖爆破,100多名工人暂时撤出洞外,在隆隆爆破声中欢度国庆。

上一篇: 个性化订制+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!南钢靠“智慧”2018年营收1182亿元

下一篇: 曲霞镇:“一企一策”靶向发力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

成功案例success case